- 保護視力色:
中國印度紡織服裝行業(yè)的比較分析 (中)
-
http://shiquanmuye.com 發(fā)稿日期:2007-10-30
- 【搜索關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研 醫(yī)藥
- 中研網訊:
-
2009-2010年中國女鞋市場調查與發(fā)展前景分析報告 我國人口總數(shù)超過13億人,其中女性人口數(shù)量6.24 億,約占人口總數(shù)的48%。這是一個蘊涵著2009-2010年中國家紡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展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2008-2010年中國女裝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展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2008-2010年中國制鞋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展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2006年的棉花產量高達672.91萬噸。但由于中國紡織業(yè)規(guī)模較大,對棉花需求遠遠超出棉花產量,2002年供需基本相當,2003年開始進口棉花,2006年,中國棉花市場對外依存度達35%。因此國內市場棉花價格高于國際市場棉花價格。
印度是繼中國和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產棉國,目前印度棉花產量不到中國產量的一半,但由于印度棉紡行業(yè)規(guī)模相對較小,因此印度自產的棉花基本能夠自給自足,國內市場棉花價格低于國際市場。
從對2007年國際棉花市場預測來看,全球2007年棉花產量略低于消費量,基本能夠滿足需求,棉花價格可能會穩(wěn)中有升。而印度產量將有所增加,不僅能夠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而且還會出口一部分棉花,因此印度國內棉花價格仍然會低于國際市場價格。而我國的棉花消費量預計有所增加,預計今年棉花缺口達400萬噸。
而配額只有89萬噸,其余進口棉花將繳納進口增值稅,以保護國內棉農的利益。因此預計國內棉花價格將略高于國際市場價格。
由此看來,中國棉花產量雖然較印度具有明顯優(yōu)勢,但由于國內需求旺盛導致進口依存度達35%,且棉花產量不穩(wěn)定導致的價格波動對棉紡企業(yè)不利;相反印度雖然產量相對不大,但國內需求量小,棉花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因此對于具有棉花資源的棉紡企業(yè)來說具有較強的成本優(yōu)勢。
化纖
中國化纖產業(yè)的生產設備、工藝水平比印度先進,在POY、DTY、FDY領域與印度相比有著相當強的實力,先進技術的引進與消化吸收都較好,特別是聚合工藝已經相當成熟,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從2002年以來,中國的化纖工業(yè)始終保持著穩(wěn)定、快速的發(fā)展勢頭。2002年1月,中國合纖產量已達68萬噸,而到2006年5月,達到155萬噸,增長了127.65%。
印度雖然是第五大合成纖維生產國,但其化纖工業(yè)發(fā)展遠不如中國,2002年1月僅有6萬噸的產量,到2006年5月達到8.7萬噸,增長44%。且從近幾年的產量情況來看,產出并不穩(wěn)定,波動性較大。
其它紡織原料
此外,中國還有一些特有和稀有的天然紡織資源。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蠶絲生產國,蠶絲產量占世界的70%以上。中國是亞麻主要生產國,生產能力居世界第二位。苧麻纖維雖然僅占我國纖維總量的1%,但卻占到世界苧麻纖維產量的99%。
除棉花和合纖外,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麻生產地、第二大生絲生產國,而其天然蠶絲產量居世界第一,原材料供應也較為充足。
生產成本比較
從紡紗成本比較來看,中國的紡紗成本雖然低于平均水平,但僅低于意大利、美國、越南,卻高于巴西、韓國、印度,印度是紡紗成本最低的國家,比我國成本低11%。從結構上看,我國紡紗成本高在原材料成本和水費上,尤其是原材料成本高出印度34.4%,比平均水平也高出21%,這是使我國紡紗成本居高不下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我國紡紗的原材料成本降到第二大的意大利的1.42水平,則總消耗就能降到2.5美元,僅次于印度。
由此看來,較高的原材料成本表明由于單純規(guī)模擴張帶來的資源緊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紡織行業(yè)最主要的瓶頸。
最高的水費同樣表明我國紡織行業(yè)存在的過度消耗,而我國“十一五”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促使紡織行業(yè)清潔生產、降低水資源耗用及環(huán)境污染方面得到進一步的規(guī)范。
我們認為,盡管我國是紡織原料最大生產國,但由于規(guī)模擴張過快仍然導致資源緊缺,而趨緊的外部環(huán)境有利于紡織行業(yè)由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增長的轉變。
出口競爭力比較
從紡織服裝出口總值來看,中國遠遠超過印度。在2000年到2006年期間,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金額由480億美元增長到1198億美元,增長幅度達到149%。在此期間印度紡織服裝出口金額由98億美元增長到160億美元,增長幅度為63%。
出口能力
從增長率來看中國也遠高于印度,近四年來,中國紡織服裝年出口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而印度只有10%左右。但從上圖中可以看到一個趨勢,在2006年以后由于反傾銷和歐美設限,導致部分訂單流向印度,致使印度出口增長幅度在2006年達到18%,已經很接近中國。尤其是印度基數(shù)較低,因此預計在未來幾年其增速將超過中國。
我們可以做個情景分析,按2006年中國出口金額1198.6億美元,印度出口金額160.4億美元計算,如果中國出口額年增長率分別為5%、10%、15%,而印度出口金額增長率在20%、25%、30%,則按最悲觀的情景計算,印度紡織服裝出口額超過中國也要10年的時間。
出口結構
從出口結構來看,中國主要出口國家是日本、美國和歐盟,印度主要出口國家是歐盟和美國。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各占紡織服裝總出口金額的14%,而印度對歐盟和美國的出口占比則達到25%和27%,二者之和已經超過總出口額的一半以上,可見,印度對歐盟和美國的依賴性更強。此外,對紡織服裝需求較大的日本市場,中國則具有絕對的優(yōu)勢。
從兩國主要出口國家占比發(fā)展情況來看,中國對日本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歐盟和美國則呈上升趨勢,從2005年開始由于紡織品配額的取消,對歐美出口猛增形成了對日、歐、美三個主要國家的出口結構。而印度從上世紀末到2005年期間對歐盟的出口比重略有下降,在2006年才有所回升。
盡管印度對歐美出口額所占比較較大,但從出口金額上相比,仍遠低于中國對歐美的出口。中國對歐盟出口額為163億美元,印度為44億美元。中國對美國出口額為165億美元,印度為47億美元。因此在印度最重要的歐盟和美國市場,中國市場份額比印度高出近3倍。
從2000年到2006年期間,印度紡織品出口額由46.6億美元增長到68.4億美元,增長幅度為61%,服裝出口額由45億美元增長到110億美元,增長幅度為94%。在紡織品增長的26億美元中,美國和歐盟紡織品增長僅為4.66億,占18%。
- ■ 與【中國印度紡織服裝行業(yè)的比較分析 (中)】相關新聞
- ■ 行業(yè)經濟
- ■ 經濟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