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視力色:
解析中石油“天價”開盤隱患(中)
-
http://shiquanmuye.com 發(fā)稿日期:2008-1-23
- 【搜索關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研 金融 股市
- 中研網訊:
中石油上市次日,11月6日,股價繼續(xù)大幅下跌,在前一天賣出中國石油金額最大的機構專用席位成交了14.7938億元,如果改席位還是在賣出,那么以當日成交均價計算,該席位賣出量達到了3624.17萬股。單個賬戶持有如此多無限售條件股的只可能是中國人壽或者中國平安。
另外,11月5日,除了上述的一個機構專用席拋售中石油,拋售量最大的營業(yè)部依次是機構專用賬戶、中信建投北京市三里河路證券營業(yè)部、中金公司上海陸家嘴環(huán)路證券營業(yè)部、中信證券總部(非營業(yè)場所)和國泰君安上海江蘇路證券營業(yè)部,分別拋售30.26億元、11億元、8.7億元和8.2億元。加上上述機構專用席拋的36.2億元,合計拋售94.36億元,以11月5日成交均價計算,合計拋出股份量約為20899萬股。
機構如此大規(guī)模拋售,怎能不引起中石油股價的暴跌——中石油在上市當天高開低走,第二天下跌9%,以后一路跌到36元多稍有企穩(wěn),但最后還是一路跌到30元。
巧合的是,中國神華10月8日的股東資料顯示,中國神華的前九大流通股中,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占據(jù)8席,其中,中國人壽4個賬戶共計持股17136.36萬股,平安保險3個賬戶合計持股4415.96萬股,另外中信證券持有1898.40萬股,是第六大流通股股東。
更為巧合的是,雖然中石油沒有重寫中國神華A股上市前幾天暴漲的奇跡,但中國神華的交易資料顯示,中石油的賣家和中國神華的賣家藏身地點是完全一致——10月9日拋售中國神華的主力也正是上述拋售中石油的四家券商,除了成交額有所不同,拋售的位次完全一致。
而上述兩家在中石油上市首日高價買入中石油股票的兩家機構,為何不惜“犧牲”成全中國人壽、平安保險和中信證券等機構的利益?由于上交所保密制度,無從知道這兩家席位到底代表哪家機構,但分析其高價買入的原因,不外乎兩種:一對中石油極度樂觀,不計成本;二與受益者存在某種“默契”關系。
對此,上述中石油保薦人表示,并不能因為兩家機構席位的反常買入行為和兩個巧合,就此斷言,上述機構操縱中石油的開盤走勢。但機構獲得新股籌碼相對集中,彼此利益趨同,存在彼此互相配合,形成默契打高開盤價,騰出下跌空間方便日后派發(fā)的動因。而因為現(xiàn)行的機構無上限新股詢價發(fā)行制度存在漏洞,使得機構可以借此實現(xiàn)操控獲利的目的。 新股申購成普通投資者傷心地
當前,隨著新股的大量發(fā)行上市,機構投資者正在享受一頓美妙的盛宴。
目前,新股的發(fā)行制度是2006年9月證監(jiān)會頒布的《證券發(fā)行與承銷管理辦法》(證監(jiān)會令第37號,下稱《辦法》)。
根據(jù)《辦法》規(guī)定,包括公募基金、保險資金、券商、QFII等在內的多家機構,在新規(guī)定都將享受“多賬戶”的配售待遇。同時,每個資金賬戶由原來只可以申購發(fā)行量的千分之一改為9999.9萬股。而且,機構還可以通過網下配售另外得到20%-50%的股份新股。
按照上述規(guī)定,機構類同于申購新股數(shù)量沒有上限。在理論上,少數(shù)機構能利用資金優(yōu)勢在新股發(fā)行的過程中壟斷和控盤每一只新股。由于這些機構能直接從一級市場獲得大多數(shù)籌碼,在二級市場上市時,可以合謀通過對倒推高開盤價,然后再分別派發(fā),由此獲得超額利潤。
其中,手握巨資的保險公司自然成為最大受益者。根據(jù)Wind資訊最新數(shù)據(jù)統(tǒng)計,2007年1月1日至12月19日,共有56家保險機構參與了上市公司的首發(fā)和增發(fā)的網下申購,累計獲配投入資金達到743億元,占A股IPO及增發(fā)總融資額的9%。保險機構為“打新”動用的資金量達到2.63萬億元。其中,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601601)三家老牌保險公司占據(jù)了一半比例。按中石油的1.94%中簽率推算,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網上申購分別投入的申購資金約為1547億元和613億元。
此外,券商在一些新股申購中也大出風頭,如中信證券和銀河證券在梅花傘(002174)和山下湖(002173)IPO過程中,二者共計獲得上述兩家公司的流通股分別占其實際流通股的13.8%和18.5%,并分別為梅花傘和山下湖的第一、二大流通股股東。
而梅花傘和山下湖上市后的狀況也與中石油類似,在2007年9月24日,兩家公司上市開盤價分別為發(fā)行價的3.38倍和2.92倍,之后,都出現(xiàn)連續(xù)下跌。在9月30日時,兩家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中,早已不見中信證券和銀河證券的蹤影。
交易所統(tǒng)計顯示,2007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漲幅為191%,網上中簽率平均為0.3%,假設全年參與新股申購40次,則全年獲得收益率約為23%,這是一年期存款利率的5.9倍。對以貸款融資申購新股的投資者而言,其收益率也高達15.71%。
伴隨著巨大的收益,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加入打新股行列。在2007年12月3日緊隨中石油上市的中國中鐵(601390)發(fā)行中,凍結資金總額達到3.383萬億元,一舉刷新中石油剛創(chuàng)下的紀錄。加上同日發(fā)行的路翔股份(002192)和勁嘉股份(002191),三家公司總計凍結申購資金3.56萬億元。而中國中鐵上市資料顯示,前十大流通股中,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共占據(jù)6席,太平洋人壽、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各占一席。
新股發(fā)行成為機構投資者的盛宴,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對于散戶而言,卻更多的是飽嘗苦澀的結果。
2007年雖然IPO規(guī)模創(chuàng)歷史新高,但網上中簽率平均只有0.3%,較2006年降低四成多,這樣中小投資者是很難在申購新股時中簽。如中石油IPO申購凍結資金超過3.37萬億元,網上中簽率僅為1.94%,投資者要保證中簽,需要至少86萬元以上。而申購中國神華要保證中簽則需要高達155萬元以上的資金。2007年12月21日上市的東晶電子(002199)網上中簽率0.0142%,理論上需要動用3000多萬元資金才能中500股。
籌碼過度向機構手中集中,也導致在隨后的交易過程中,市場各主體博弈能力嚴重不均衡。中石油的交易數(shù)據(jù)表明,第一天瘋搶中石油的多為散戶資金,買入金額排名前五名中只有一個機構席位,買入4.8億元,其他席位共計買入19.06億元。
北京的職業(yè)投資者李先生,在1992年開始投資股市,從3萬元起步,目前17年來,已從股市獲得約1000萬元收益。在中石油上市斥資在44元附近買入5萬股,目前仍深套其中。
李先生向記者表示,中石油是亞洲第一盈利公司,對于投資者當然極具吸引力,在一級市場幾乎不可能申購所得的情況下,不得已只能高價從二級市場買入。從估值角度,當然知道已經高估,但其買入價按2006年每股收益計算的61倍市盈率,相較當天很多股票并不算貴。如以當天收盤價計算,中國船舶(600150)為238倍2006年市盈率,貴州茅臺114倍市盈率,中國神華也有82倍的市盈率。
對于中石油事件,中國政法大學劉紀鵬教授表示,現(xiàn)在一級市場囤積資金確實很多,那些大的機構,幾百億甚至上千億元的資金參與打新股,導致中簽率低下,普通投資者難以在中石油這樣的優(yōu)質股票上市時分享收益。之所以出現(xiàn)目前的局面,只說明機構憑借其控盤優(yōu)勢,可以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并不顯示其完全按價值投資。劉紀鵬教授認為,目前A股的新股發(fā)行審批方式需要改變。
操控股價“一條龍”
而事實上,目前新股發(fā)行詢價制度的價值發(fā)現(xiàn)和正確定價能力也一直被業(yè)內人士所詬病。
據(jù)上述保薦人介紹,在A股市場,發(fā)行人及承銷商都沒有配售新股的權力,所有新股按照網上網下方式進行公開認購。因此,詢價制與最終的認購沒有直接關系,報高價者并沒有獲得股份的任何優(yōu)先權,因此在報價階段,參與詢價的機構往往會壓低價格,以圖謀取更大的一二級市場差價。在市場詢價之后,發(fā)行人、承銷商在上報給監(jiān)管機構時,監(jiān)管機構往往會對定價給出指導意見,通常不超過30倍的市盈率。
- ■ 與【解析中石油“天價”開盤隱患(中)】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