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視力色:
中國電視劇20年
-
http://shiquanmuye.com 發(fā)稿日期:2008-3-27
- 【搜索關(guān)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diào)研 電視劇 影視
- 中研網(wǎng)訊:
-
這是一個有關(guān)記憶和影像的故事,它帶領(lǐng)我們穿越了20年的時空,重新回味那段與電視劇結(jié)緣的歲月
用電視劇來講述中國往事,故事要怎么講?2008年3月播出的由北京電視臺制作的20集專題片《電視往事》,按編年體的方式,講述了1980年至1999年20年間中國電視劇的發(fā)展和傳播史,讓人們記憶里那些經(jīng)過歲月洗刷已經(jīng)漸漸模糊的印象,又重新變得鮮活生動起來。
讓你懷舊
《圍城》、《霍元甲》、《高山下的花環(huán)》、《加里森敢死隊》、《血疑》、《上海灘》、《西游記》、《紅樓夢》、《渴望》??這些曾經(jīng)風靡一時的電視劇,任何一部都堪稱當年的經(jīng)典,有些劇中人物的穿著打扮、言語動作和思想感情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很多觀眾表示,《電視往事》讓他們想起了當年的生活和看電視劇時的情景,一位網(wǎng)友說,這部專題片看下來,幾乎讓他回憶了自己的半輩子。
“觸動人們的懷舊情懷”是這部專題片的宗旨,開始構(gòu)思這個節(jié)目的時候,主創(chuàng)人員想要把握的正是民眾心里的懷舊意識。
“我們設(shè)計這個片子的時候就是兩條主線,非常鮮明,一條是中國社會歷史變遷和改革開放的發(fā)展,還有一條就是回顧電視劇。這兩條線是并行的,有時也是交叉的,我們談電視劇的發(fā)展,肯定離不開改革開放,因為正是改革開放的大形勢下促成了電視劇的飛速發(fā)展。”導演郭宏介紹說。
《電視往事》的副標題是“中國電視劇20年紀實”,之所以截取從1980年到1999年這20年間的電視劇進行回顧,郭宏解釋:“中國的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是1958年誕生的,但中國電視真正開始復興則到了1980年,至于為什么到1999年沒有往后再去延續(xù),是因為這10年的電視劇相對較新,觀眾剛剛看過沒多久,現(xiàn)在就去回顧的話,懷舊色彩就會淡化,有違我們‘觸動大家懷舊情懷’的初衷!
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
與其他回顧電視劇歷史的節(jié)目相比,《電視往事》少了一些娛樂大眾的功能,而是通過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延伸鋪墊出了世俗文化的豐富的層面。
“那些在我們記憶中搖曳的影姿和人像,儲藏著有關(guān)當年的豐富信息。通過電視文化和電視劇傳播歷史的解碼,還原 30年來的生活、風俗、趣味和民眾思潮的圖影,展示一種鮮活的時代記憶,遙望那些背影,重新感覺那些在時代表征下面的隱秘的氣息!边@是《電視往事》中的一段解說詞,許多觀眾對這部專題片的解說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敘事與抒情齊飛,贊美與分析并存”。
《電視往事》此次特別邀請了青年作家宋強擔任總撰稿,他曾撰寫過《第四代人的精神》、《中國可以說不》等書,被認為是幾代人記憶歷史的生動寫照,他希望觀眾可以通過電視劇這個載體,看到中國人生活及思想等方方面面的變化。
導演郭宏認為做電視切忌用大主題向觀眾直接去灌輸,而宋強正是通過找到各種小而巧的角度去闡述很厚重的主題, “他把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一年一年都說到了,這正是他的長處,小處著手,大處著眼,這種敘事的方式應該是很多寫作的人應該借鑒的!
演員王剛的主持是《電視往事》的一大亮點,他充滿激情又不失詼諧的點評敘說為這部專題片增色不少。他曾在首播儀式上感慨:“中國電視劇走過了20年,我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在主持解說這部紀實片時,經(jīng)常會勾起我很多回憶,既親切又溫馨。”
郭宏之所以認為王剛是這部專題片主持人的不二人選,是因為他具備幾個特點。首先,他不僅是一個電視觀眾,也是電視一個親歷的參與者,從《夜幕下的哈爾濱》到《宰相劉羅鍋》,都是他的代表作品,讓親歷者給大家講故事,這種說服力一般人達不到;其次,王剛有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他的年齡層正好跨越了這樣一個時期。任何事情對于他來說都很熟悉,他講起來都頭頭是道,有自己的感情色彩。第一次為節(jié)目配音時,王剛告訴郭宏:“我配音的時候,感覺所有的畫面都在我腦子里。 ”
還原宏偉的視覺工程
一些觀眾在肯定《電視往事》囊括了眾多優(yōu)秀作品的同時,也提出質(zhì)疑,認為有些經(jīng)典沒有收錄其中。
對此,郭宏解釋說:“我們選擇進行回顧的電視劇作品有自己的三條原則,至少符合其中一條才會被選中。第一,它是獲得雙獎(飛天獎和金鷹獎)的作品,因為這是電視界很重要的兩個獎項,獲得這兩個獎項的作品肯定是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比較高的;第二,它是為觀眾所津津樂道的,比如《還珠格格》,這部分作品有些可能沒有獲獎,但一定是在民眾當中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第三,有的電視劇可能在當時是叫好不叫座,但是有很高的藝術(shù)品位,像《孔子》和《南行記》,今天再看還是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水準,畫面、構(gòu)圖、色彩和演員的表演都非常具有震撼力!
從1980年到1999年20年間,我國引進的一些外國電視劇將新鮮的元素帶給了觀眾,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電視往事》第一集就介紹了當時轟動的《大西洋底來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隊》!耙M一些國外的片子,是因為當時正是電影和話劇這些表演形式向電視說‘不’的時候,改革開放以后實行市場化,以前可以無償提供播放的電影,開始向電視設(shè)了一個門檻:不再提供片子,即使提供也有條件,就是過幾年后才可以在電視上播出,舞臺藝術(shù)也同樣。電視陷入了糧草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就想到了從國外引進電視劇!
出乎我們意料的是,當年引進國外電視劇并不像如今這樣有很高的門檻,郭宏介紹說:“為了應對糧草危機,當時選片的尺度還更寬一些,加之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解放熱潮,寬容度也比較大。”
在展現(xiàn)電視史上的大事記同時,《電視往事》還采訪了80多名嘉賓,包括導演王扶林、趙寶剛、鄭曉龍、英達,演員葛優(yōu)、張國立、陳道明、唐國強、蔣雯麗,作家梁曉聲、劉震云、蔣子龍,學者于丹、尹鴻、周孝正、紀連海、秦曉鷹等,這些重量級嘉賓在片中重提當年舊話,與觀眾共同回憶電視往事。但因為篇幅有限,每集40分鐘,采訪到的素材只播出了大概1/10,讓郭宏十分遺憾。
小熒幕中的大歷史
30年間,電視劇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里一直扮演著無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人們生活軌跡的轉(zhuǎn)換,社會歷史的變遷,都在電視劇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電視劇亦然,它與大眾生活向來存在著一種微妙的互動關(guān)系。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電視劇進入蓬勃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一直到現(xiàn)在,電視劇一直忠實地演繹著現(xiàn)實生活,同時也被生活所導演。30年浩如煙海的電視劇集,一幕幕疊加起來,就構(gòu)成了一部國家和社會的變遷史。
1980-1985
海納百川的舒放年代
關(guān)鍵詞:電視機、譯制片、港臺片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剛剛經(jīng)歷過巨變的中國人對于豐富的精神生活極度渴望。與此同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讓電視機迅速普及,成為占據(jù)文化生活的重要道具。相應地,電視劇事業(yè)自然而然地被帶動發(fā)展了起來。
這一段時期的人們比以往更多地關(guān)注自身的生活,被稱為新時期開篇之作的《凡人小事》、《喬廠長上任記》等電視劇作品受到歡迎,文化禁錮時代悄然結(jié)束,電視劇從以往的宣傳工具變?yōu)榇蟊娢幕膫鞑フ摺?/P>
從1980年起,為了應對電視劇的“糧草危機”,我國開始引進外國電視劇。當時的《大西洋底來的人》、《加里森敢死隊》等引起了轟動,奇妙的異國風景和不同的穿著打扮等新鮮元素,讓老百姓十分好奇,并沉醉其中!洞笪餮蟮讈淼娜恕分械摹胞溈绥R”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時尚,模仿《加里森敢死隊》中的人物管領(lǐng)導叫“頭兒”一直延續(xù)到了今日。但與之相隨的問題也出現(xiàn)了,《加里森敢死隊》因為有不少暴力鏡頭被年輕人模仿,讓許多老觀眾難以接受,這部電視劇被迫停播。
與西方電視劇相比,多了一些脈脈溫情的日本電視劇則更合中國老百姓的胃口——經(jīng)歷過十年動亂的中國人需要重新接受情感的滋潤。《排球女將》、《血疑》讓人們?nèi)绨V如醉,“小鹿純子頭”和大島茂的襯衫一度非常時髦,山口百惠成為許多人的夢中情人。
不得不提的還有這段時期的港臺電視劇,《霍元甲》、《上海灘》、《射雕英雄傳》都屬于老少咸宜的經(jīng)典,讓人們熱血沸騰的不止是劇中的情節(jié),更多的是一種發(fā)自心底對生活的熱情,其中《霍元甲》更是讓人們的民族認同感空前膨脹。周潤發(fā)扮演的許文強和翁美玲扮演的黃蓉,幾乎成了人們心目中無法復制的角色,這幾部電視劇的主題歌也傳唱至今。
1986-1989:
過去和現(xiàn)實并駕齊驅(qū)
關(guān)鍵詞:古典熱、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實社會題材
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大約10年里,很多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的收入遠遠低于體力勞動者,社會上流傳一句話“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讀書無用論”頗為流行。
80年代中期到后期,古典文學名著接二連三被搬上熒幕。1986年5月,25集電視連續(xù)劇《紅樓夢》在中央電視臺和香港亞洲電視臺同時播出,最高達到了70%的收視率,掀起了長達一年多的“紅樓熱潮”!都t樓夢》的導演王扶林回憶說:“當時拍攝這部電視劇的主旨正是在‘讀書無用論’的風潮之后,以普及名著為目的,掀起大家學文化的高潮!
另一部根據(jù)四大古典名著拍攝的《西游記》則展開了神話類型通俗劇的探索,播出后受到不同年齡段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的強烈喜愛,反響巨大,在國內(nèi)外多次重播,至今仍然廣受歡迎。1987年拍攝的84集的《三國演義》更是氣勢空前,不僅在中國,在亞洲許多國家和香港、臺灣地區(qū)也激起了“三國文化熱”。有不少觀眾稱:“即使從來沒看過名著,電視劇也讓我對它們有了一定的了解!
這一段時期,中國內(nèi)地的電視劇慢慢崛起,本土的創(chuàng)作日趨成熟,“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成了電視劇制作人需要面對的迫切任務,傳統(tǒng)化的題材正是在那時被發(fā)揚光大,涌現(xiàn)了一大批如《努爾哈赤》、《濟公》等優(yōu)秀的電視劇,這些電視劇在國外廣受歡迎。
除了從歷史反思未來,反映現(xiàn)實社會的題材從來都是十分受老百姓喜愛的。濃縮了1982年中國農(nóng)村改革社會生活的電視劇《新星》,因其改革的主題和對生活的貼近,贏得了前所未有的反響和收視率。主演周里京因此走紅,當時甚至有數(shù)不清的電視觀眾給周里京寫信,有的請他去當縣委書記,有的是向他訴冤情。這部電視劇還被當成了整黨教材,教育干部怎么去當好官。
1990-1995:
大眾共同體味的平民情懷
關(guān)鍵詞:室內(nèi)劇、平民化、社會秩序改變
90年代初期,在經(jīng)歷了思想解放的繁榮之后,中國人進入了務實的情感階段,懷舊情緒開始彌漫。
1990年,我國的第一部室內(nèi)劇《渴望》誕生,帶領(lǐng)人們走進了新的10年,并且成了通俗電視劇進入中國電視劇主流的標志。該劇播出期間萬人空巷,一時間“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據(jù)統(tǒng)計,《渴望》播出期間的犯罪率都下降了,為此公安部還專門舉行了一次慶功會,把《渴望》劇組請去進行了表彰。
從《渴望》開始,為了迎合觀眾的需求,平民化風格的作品層出不窮。延續(xù)了這種風格的電視系列喜劇《編輯部的故事》,取材于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熱門話題,可以說是90年代流行熱點和社會風俗的百科全書。當時中國的一些難言之隱借劇中人的口一一道出,針砭時弊的自由姿態(tài)以及用溫和、調(diào)侃的調(diào)子體現(xiàn)的知識分子的自嘲,引人深省。這部電視劇一經(jīng)播出,立刻受到了觀眾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歡迎,認為它深刻體現(xiàn)了一群人的生活狀態(tài)。有學者稱,《編輯部的故事》深刻加速了中國社會的平民化進程。
一年之后,我國情景喜劇的鼻祖《我愛我家》上映,這部電視劇透過90年代北京一個六口之家以及他們的鄰里、親朋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現(xiàn)了一幅幅平常人的生活畫卷,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十分親切。
這一時期,農(nóng)民工大量進城務工,讓傳統(tǒng)的社會秩序發(fā)生了改變,應運而生的電視劇《外來妹》讓人們把目光投向了沿海地區(qū),許多人的命運甚至因此改變。而描寫出國熱潮的《北京人在紐約》則將當時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一一展現(xiàn),引起了強烈反響。
1996-2007:
娛樂精神與家庭觀念的回歸
關(guān)鍵詞:娛樂精神、回歸
網(wǎng)絡(luò)時代,大眾的審美趣味開始向娛樂化轉(zhuǎn)變,這期間雖然各種題材和類型的電視劇大量涌現(xiàn),但其中以娛樂為主的題材越來越受到青睞。
眾多題材的電視劇中,歷史劇娛樂大眾的功能最為強大,從《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到《康熙微服私訪記》,偏重于戲說歷史的電視劇由于具有平民化的視角,觸動了觀眾關(guān)注自身生存狀態(tài)的神經(jīng)。1998年《環(huán)珠格格》風靡一時,劇中嬉笑怒罵、無拘無束的小燕子成為婦孺皆知的人物。小孩子從中看的是新奇和熱鬧,年紀大一點的則看到了自己心底未曾實現(xiàn)的夢。此后,相同類型的“戲說”電視劇不斷出現(xiàn),卻沒有一部能夠復制《環(huán)珠格格》的輝煌。
進入新世紀,反映家庭倫理的電視劇漸漸多起來,并成為電視屏幕上的主流。從《牽手》、《結(jié)婚十年》、《中國式離婚》、《新結(jié)婚時代》到《金婚》,看似全無技巧地記敘家庭生活中的流水賬,實際上都真實形象地還原了家庭的本來面目,很多觀眾都在這些電視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還沒有步入婚姻的則從中得到了關(guān)于戀愛和家庭的一些啟示。
香港《大公報》將這一現(xiàn)象解讀為:“在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中,人們既感受到自由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帶來的物質(zhì)和精神的享受,同時也越來越感到隨之而來的巨大壓力。這個時候,‘家’就成為一個平靜的港灣,人們越發(fā)依賴家的溫暖來撫慰在激烈競爭中受到的創(chuàng)傷和產(chǎn)生的失落感。同時,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往往能通過電視劇真實地描繪出來,滿足了人們宣泄感情的需要。這些無疑都是家庭倫理劇受到中國內(nèi)地市民追捧的原因!
- ■ 與【中國電視劇20年】相關(guān)新聞
- ■ 行業(yè)經(jīng)濟
- ■ 經(jīng)濟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