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視力色:
2007年上半年藥材價格上漲的真正原因分析
-
http://shiquanmuye.com 發(fā)稿日期:2008-6-25
- 【搜索關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研 藥材 白術 醫(yī)藥業(yè) 板藍根 菊
- 中研網訊:
-
2009-2010年中國呼吸機市場深度調查及價格預測報 【出版日期】 2008年12月 【報告頁碼】 350頁 【圖表數量】 1502008-2012年中國醫(yī)藥包裝市場深度調查與投資前景 【出版日期】 2008年12月 【報告頁碼】 350頁 【圖表數量】 1502009-2010年中國中藥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展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2008-2010年中國咽喉用藥業(yè)研究咨詢報告 近年來,我國咽喉疾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狀態(tài),使得咽喉用藥成為了繼胃藥、感冒藥之外,百姓消費最社會物價整體指數上浮
我國自2005年以來,為減輕農民負擔和增加農民收入,便出臺了一系列利農優(yōu)惠政策。如取消農業(yè)費、種糧資金補貼、提高糧價等等。由于糧食價格上漲,便帶動社會物品連鎖反應,影響到藥材價格上漲。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市場經濟規(guī)律的特點。
勞動成本的提高
也許是受社會物價上漲影響,雇工費用也在不斷提高。如3年前采摘一千克紅花(鮮品)1.5元,而今采摘一千克則要付5~6元。3年前采挖一畝丹皮只需付工錢300元,如今采挖一畝丹皮,少于600元就雇不到人,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即使部分藥材生產過剩,也難以出現從前過低的價格。如紅花不會再有18元(千克價,下同)的價格;板藍根也難以出現2元以內的低價;丹參價格更不會掉到0.5元的爛市行情。由于勞動價值的提高,一些藥材價格向合理價位靠攏符合市場經濟特點。
多年低價、種植面積減少、庫存薄弱的品種價格穩(wěn)中趨升
如果藥材多年持續(xù)低價,便會挫傷藥農種植積極性。如丹皮自1998年價格下滑,到2005年價格一直徘徊在6~8元左右。一畝丹皮生長4~5年只能賣2000多元,有的甚至只賣500~600元。藥農看不到漲價的希望,有誰還愿種植?盡管藥材市場放開經營近二十年了,但是多數藥農仍然不能用發(fā)展的眼光調整種植結構。他們很“現實”,兩年得不到效益,便會放棄或者少種,這是藥農種植藥材存在的普遍現象。所以有的藥商說藥材價格高低是調整藥材種植面積大小的杠桿,這話不無道理。
盡管有的藥材還有少量的庫存補充市場,但擋不住漲價的步伐。如當歸、大黃、巴戟、家種柴胡等,都屬于這一情況。
商家大量購買因受災害影響有可能減產的藥材
有些藥材無論是價格周期、種植面積或者庫存,目前都不具備漲價的因素,但是因為自然災害的發(fā)生,便改變了其命運。如生地,由于2005年漲到了20元的高價,當年種植面積便猛增。2007年春季以來,長期干旱造成生地出苗率低,而且出苗后生長不良。有的藥商便看好這一商機,紛紛奔赴產地積極購貨,由此拉動生地價格不斷上揚。因受災害影響而價格上漲的藥材還有山五味、山萸肉、覆盆子、金銀花、胖大海等。
少數藥材品種逆市而升
當某種藥材價格上漲后,而有的藥商又未抓住商機,他們便會千方百計尋找新的品種。一些價位不高又低價多年的藥材,自然被他們看好。
其實這些品種無論是在地面積或是庫存,短時間內仍不具備漲價的條件,但是因為更多藥商的參與購買,其平靜的行情變得不平靜了。如太子參,2007年在地面積明顯多于2006年,而且尚有一定的庫存,但是有的商家偏偏逆市而上,使得原本供大于求的品種,價格不落反升。
庫存薄弱的品種勢必漲價
有些藥材種植面積比以前確實增加了,按照正常市場規(guī)律價格應當回落,但是恰恰相反,其價非但不落,反而不斷上漲。如白術,自2005年以來,種植面積就開始擴增,但是2006年產新后,價格則一路上揚。還有白芷、玄參、丹參、獨活等,都屬于這種情況。
部分野生藥材資源資源日益枯竭
在眾多漲價的藥材中,野生品種總是占有相當的比例。有的商家說,野生藥材漲價不僅是因為自然資源日益枯竭,而且勞動成本也在不斷提高,同時各種自然災害又給有限的資源雪上加霜。這些客觀現實,都會使得野生藥材價格穩(wěn)中趨升。如野菊花、茵陳、豬苓、沉香、白及、節(jié)菖蒲等。
人為因素抬高藥價
市場經濟、供求關系是調節(jié)商品價格高低的杠桿,但是人為因素有時候則打亂了這一規(guī)律。比如川芎,從供求關系來看,仍屬于供大于求的藥材品種,但是因為人為的炒作,則使其脫離了正常的價位。
漲價自有漲價的理由,一年前還供大于求,庫存龐大的藥材,怎么突然間來了180度大轉彎,變成庫存少了、用量增加了、供求出現缺口了?面對突然漲價的藥材,我們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千萬不要被一些假象蒙蔽眼睛。一些不該漲價的藥材偏偏漲價了,令人驚喜,也令人迷惑。
買貨囤積者增多
社會經濟發(fā)展了,有錢投資的人越來越多。有的投入房產,有的買股票,也有的看好藥材這塊“寶地”。于是他們用平日積攢的余錢買藥材。社會上閑散資金大量投入藥市,使得一些藥材交易活躍,走動加快,價格上升。
藥材生產人數下降
如今農民進城務工已成為社會一種主流,也是時代發(fā)展所需。農村近80%的勞力都外出務工,家中所剩的多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和十幾歲的孩子。因為外出打工,比在家種幾畝地掙錢多。
由于農村大批勞力外出,而種植中藥材費時費工,收種又不能用機械代替,所以有的產區(qū)藥農就放棄種植或減種藥材,不如種植能用機械收割的小麥、玉米等農作物。一些藥材種植面積雖然不斷增加,但是比起前幾年,總體規(guī)模擴大并不多。農村勞力大量外流,也是導致部分藥材生產短時間內不能大面積恢復的根本原因。如白芷、白術、玄參、菊花等,種植面積年年增加,實際上又擴增了多少?其價格為何不斷上升?
總之,2007年上半年多數藥材價格上升,給沉寂的藥市帶來了活力,也讓更多的藥商藥農笑逐顏開。但從經濟學理論講,社會經濟的增長,便會引起物價上漲。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調控,將會進一步引發(fā)通貨膨脹。但愿諸位藥商積極參與經營的同時,更應科學地分析市場,一些周期不到、生產尚未得到調減、庫存仍大的藥材,最好不要輕易提前入手囤積。順其自然,才是長遠的經營之道。讓藥市年年都有“熱點”、“亮點”品種出現,何必要一網打盡呢?
- ■ 與【2007年上半年藥材價格上漲的真正原因分析】相關新聞
- ■ 行業(yè)經濟
- ■ 經濟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