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視力色:
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基本戰(zhàn)略
-
http://shiquanmuye.com 發(fā)稿日期:2008-8-25
- 【搜索關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研 大豆 農產品 糧食 農業(yè)
- 中研網訊:
-
將進口變成“天鵝絨式”沖擊
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所謂“勞力換土地”戰(zhàn)略,包括以下3個層次內容:第一個層次是在確;炯Z食安全的前提下,根據(jù)資源稟賦和比較優(yōu)勢在國內大量種植、生產、出口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用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換取土地密集型農產品,滿足國內對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需求。
第二個層次是在第一個層次的基礎上,深化對國產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加工,提高其技術含量、質量和增值,贏得更多收入。
第三個層次是主動進口一部分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主要是飼料作物和成品飼料),利用國內勞動力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將其轉化為肉類,滿足國內需求,以及出口。
總而言之,在確保基本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對我國這樣一個地少人多的國家而言,大豆等農產品(特別是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增長意味著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改善,也正符合我國當前擴大初級產品和國內暫時不能自制設備進口、抑制貿易順差過快增長、追求宏觀經濟平衡的方針。我們不是要在開放經濟環(huán)境中完全放棄農業(yè),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應該是在這個環(huán)境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們的效益。為此,在國內,我們應在有秩序擴大進口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方針下更多地發(fā)展勞動密集型高增值農業(yè),從而兼顧增加就業(yè)和提高收益雙重目標;在國外,我們應大力向海外(特別是地廣人稀且其農產品為我國所需的國家)輸出農業(yè)勞動力。
為什么需要實施“勞力換土地”戰(zhàn)略?首要的決定因素是中國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就總體而言,我國人均土地面積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2%,在全世界排名要落到第120位以后。我國農業(yè)勞動力平均負擔耕地不足美國的1%,而單位耕地面積上分攤的農業(yè)勞動力數(shù)量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多倍,是美國的100多倍。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等于出口勞動,進口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等于進口土地;眾所周知,一國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實現(xiàn)國際分工的利益,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合理選擇就只能是發(fā)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增加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
毫無疑問,糧食作物屬于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一方面,我們這里所倡導的“勞力換土地”戰(zhàn)略并不等于放棄國內基本糧食自給的目標,將滿足基本糧食需求寄托于從海外市場進口,我們必須確;炯Z食安全,甚至還應當留出一定的裕量;另一方面,保證基本糧食安全也不等于不進口任何糧食。高品質農產品往往需要更好、更多的土地,為了保證基本糧食安全,我們在國內往往需要大量種植品質不甚高的高產品種,這樣,一旦國際風云變幻,我們仍然可以實現(xiàn)糧食自給而免受訛詐。但人的消費需求是多樣化的,既然我們現(xiàn)在擁有足夠的國際清償能力,既然我們的問題不是經常項目收支逆差而是恰恰相反,那么,在平時進口一些高品質糧食滿足國內現(xiàn)實存在的消費需求,而將剩余的國內低品質糧食庫存或者出口,這無損于我們的糧食安全。
同樣,正是根據(jù)中國的這一基本資源稟賦,我們面對某些不屬于基本糧食的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大規(guī)模進口反應不必過于強烈,去年年底以來在社會上激起廣泛強烈反響的大豆貿易就是一例。
大豆:一種不必要的“進口敏感癥”
大豆及大豆產品(主要是豆油)進口的大幅度增長是近10年來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中最為始料未及的現(xiàn)象,進口大豆數(shù)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國產大豆數(shù)量。我國2006年國內大豆年產量1596.7萬噸(《2007年中國種植業(yè)發(fā)展報告》),但2006年大豆進口量就有2824萬噸,進口金額74.8887億美元,進口豆油154萬噸,金額7.9979億美元。2007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增長至3082萬噸,進口金額114.7217億美元,進口豆油282萬噸,金額21.4639億美元。今年頭5個月,我國進口大豆1365萬噸,同比增長20.4%,進口金額79.2106億美元,同比增長114.4%;進口豆油113萬噸,同比增長7.7%,進口金額12.8305億美元,同比增長82.2%。從這些數(shù)字上面來看,進口大豆對我國國產大豆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墒,一旦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并不完全如此。
首先,假如取消進口,那么我們進口的這么多大豆和豆油需要多少耕地方能產出?有計算結果是2億畝以上。至今全國耕地總面積僅剩余18.26億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半,再往何處尋覓2億畝耕地?顯然,我們無法如此奢侈地使用有限的耕地。
其次,我們的大豆貿易進出口利益格局和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并不如同表面所顯示的那樣。我們需要明確一點,我們進口的大豆和大豆產品最終消費者并不都是中國人;如果進口大豆這種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在國內加工、轉化為增值較高的商品,然后出口,這種貿易格局對中國是有利的,實際上也是不少其它國家追求而不可得的。如果進口大豆,在國內壓榨產出豆油、豆粕外銷,我國可以贏得壓榨加工的利益;如果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用豆油制作其它加工食品出口,用豆粕制成飼料,轉化為肉食,然后出口,我國從貿易中所得更高,能夠容納的就業(yè)更多。2006、2007年,我國活豬(種豬除外)出口分別為172萬頭和161萬頭,出口金額分別為2.25億美元和2.61億美元;活家禽出口分別為1899萬只和1635萬只,出口金額分別為3165萬美元和3456萬美元;鮮、凍牛肉出口均為3萬噸,出口金額分別為6416萬美元和7932萬美元;鮮、凍豬肉出口分別為27萬噸和13萬噸,出口金額分別為4.01億美元和2.84億美元;……如果沒有用進口大豆加工的飼料,我們是不可能取得這些成績的。與此同時,只要處理得當,在運用進口飼料、飼料作物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的生產過程還會給我們國內的耕地創(chuàng)造大量有機肥料,有利于我國農民增強地力。
進一步分析,只要在一定限度以內,即使我們進口的大豆和大豆產品最終消費者是中國人,也不至于嚴重損害我們的糧食安全。有預計稱我國植物油和蛋白質需求每年增長約6.5%,隨著中國消費者食品消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地轉向以蛋白質和加工食品為主的飲食,這種需求將繼續(xù)保持強勁增長。既然我們的土地資源已經是既成事實,而且我國基本糧食總產量可以自給,除2004年凈進口502萬噸之外,2001—2006年我國谷物及谷物粉凈出口量在246萬噸(2006年)—1987萬噸(2003年)之間,2007年1—10月(即限制糧食制品出口之前)為711萬噸,那么我們就不應該、也不可能為了削減進口大豆而要求國民減少消費肉類和高蛋白食品。
不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第152號減讓表第一部分第1節(jié)《農產品》中,我們規(guī)定的非種用大豆自加入之日起約束稅率就是3%,而非種用小麥、稻谷/大米、玉米加入之日起約束稅率為74%,最終約束稅率為65%;而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我們對大豆進口也沒有規(guī)定配額,對其它基本糧食進口則有配額限制。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大豆并非基本糧食,而且是土地密集型農作物,在和平時期我們只要保證小麥、稻谷等基本糧食國內供給的安全即可,沒有必要不顧我們的耕地現(xiàn)狀追求大豆需求國內自給,實際上也做不到自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正確的做法無疑應該是降低作為原料的大豆的進口壁壘(包括關稅、進口配額等),而提高豆油等制成品的進口壁壘。
用動態(tài)的利益觀看待“勞力換土地”
之所以要采取“勞力換土地”戰(zhàn)略,還因為此舉有助于我國農民增收。盡管出口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前提是我國包括勞動力在內的生產成本低于發(fā)達國家,廣東農民栽種花卉,生產成本是荷蘭的1/6、日本的1/5,花卉生產勞動成本不足日本和荷蘭的1/100;但由于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較高,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增收能力仍遠遠強于土地密集型農產品。有關研究表明,柑橘增收能力是早稻的40倍,蔬菜增收能力是玉米的30倍,農民中也廣泛存在“一畝菜相當于10畝糧,一畝花相當于10畝菜”之類經驗之談。而在水果、蔬菜的產后處理和加工,肉雞、肉鴨的去毛分割等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手工操作,能夠提供大量就業(yè)崗位。
實施“勞力換土地”戰(zhàn)略,擴大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有助于為我們創(chuàng)造機遇爭取更好的貿易條件、更符合我們利益的貿易規(guī)則,擴展我們的影響力。至今社會上對國際貿易定價權的關注較多,其實后面兩點更加重要,也是決定國際貿易定價權的基礎。如果說出口的增長往往伴隨著與進口國相關產業(yè)界、第三國同行之間摩擦的增長,那么,只要規(guī)模足夠大,一般貿易進口的增長通常會給一個獨立自主的進口國創(chuàng)造對外界施加影響的工具,這種影響甚至包括其國內法的域外管轄,這一點在競爭法規(guī)的域外管轄中體現(xiàn)得相當突出。對于一個一般商品的進口大國(如美國)而言,要對一般競爭性商品生產商實施競爭法規(guī)管轄權相對容易。因為,為了將來能夠繼續(xù)在該國市場銷售產品,大多數(shù)境外當事人都會接受處罰,他們在該國范圍內一般也有子公司或財產可以用來執(zhí)行競爭法判決。即使是對有限制競爭行為的外國人科以刑事處罰也并非十分困難的事情,這些因限制競爭而獲罪的外國企業(yè)高層思考角度與一般刑事罪犯不同,為了未來能夠自由出入該國,他們往往會選擇自愿到該國接受監(jiān)禁處罰。正因為如此,數(shù)十年來,美國積累了不少關于反托拉斯法域外管轄問題的案件。1990年代以來,在判罰金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大案中,涉及反托拉斯法域外管轄的案件占絕對多數(shù)。
防止偏差
在實施“勞力換土地”戰(zhàn)略中,我們必須防止偏差,首要的就是不可犧牲基本糧食安全。二戰(zhàn)以來發(fā)展中農產品出口國的發(fā)展歷程表明,盡管短時期內非糧食作物能夠提供較多出口收入,但犧牲糧食安全必然導致這個發(fā)展中國家喪失長遠發(fā)展能力。正因為如此,對我國改革之前的“以糧為綱”口號應當給予公正的評價,沒有當年以大寨人為優(yōu)秀代表的中國農民奠定了今日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我們今天就不可能比較從容地考慮利用國際分工獲取更大利益。
就今天而言,保證糧食安全,不僅包括保證基本糧食的種植面積,還包括防止外資控制大量國內耕地,以及確保種子市場控制權。
其次,某些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可以種植在貧瘠土地上,并改良土壤,對這種情況,不能單純視之為需要取代的生產,而必須予以更恰當?shù)膬?yōu)惠待遇。
實施“勞力換土地”戰(zhàn)略,擴大進口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必然造成部分從業(yè)農民轉產,乃至轉業(yè)。為了減輕這個轉變的社會震蕩,我們除了要為農民轉產或轉入非農業(yè)部門創(chuàng)造盡可能好的條件之外,還必須考慮該種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主產區(qū)從業(yè)農民轉移的難度,難度愈大,市場開放的節(jié)奏相應需要放慢。
同時,為了減輕這一轉變的社會震蕩,保證我國國產農產品的利益,也是為了保證生物多樣性,防范潛在生態(tài)風險,我們還必須促進農產品市場細分。毫無疑問,進口大豆對我國豆農的利益造成了一定沖擊,主要原因是多年來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和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在大豆產品市場上未作任何區(qū)分,這樣一來,單產較高、形體較大、出油率較高的進口轉基因大豆橫掃國內市場,實在不足為奇。在繼續(xù)維持這種混戰(zhàn)格局的條件下尋找解決之道,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以己之短擊彼之長的被動;只有有效區(qū)分這兩類產品,才能爭取主動。
例如將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及其制成品與進口轉基因大豆明顯區(qū)隔開來,形成兩個不同的細分市場,并通過突出其“自然”特征而在市場上為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爭取較好的價格,亦即將我國非轉基因大豆定位于高端細分市場并牢固占有之。這樣,我國豆農的產量雖低,投入的勞動雖多,卻能夠得到較高的收益。我們的內資大豆加工企業(yè)也不妨與豆農緊密合作,開發(fā)系列非轉基因大豆高端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打響品牌。 - ■ 與【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基本戰(zhàn)略】相關新聞
- ■ 行業(yè)經濟
- ■ 經濟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