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遇與挑戰(zhàn)中把握有機農業(yè)行業(yè)趨勢,才能從中取勢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在一個供大于求的需求經濟時代,企業(yè)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是否能夠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時就牢牢地鎖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會傾盡畢生的精力及資源搜尋產業(yè)的當前需求、潛在需求以及新的...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珠三角地區(qū)悄然開始了一場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90年代中期,北京市也開始了相關改革實踐。這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最初探索。
目前,全國有23.3萬個村、74.9萬個村民小組建立了集體經濟組織,占總村數的40%,村民小組占比超過15%。然而還沒有一部專門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律。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市場競爭越來越頻繁,對專門立法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2017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民法總則》,已經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列為特別法人,這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人大都頒布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為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提供了有益參考。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已經列入國家立法規(guī)劃。韓俊說,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的起草、制定的牽頭單位,農業(yè)農村部、中央農辦接下來將在調研基礎上啟動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對組織登記制度、成員確認和管理制度,資產財務管理制度、法律責任制度等作出規(guī)定。
改革并非一勞永逸?!拔覀冊诓粩噙M行回頭看。改革完成后兩年過去了,在這期間有夫妻離異戶口遷出的,該如何處理需要我們研究。農民希望分紅節(jié)節(jié)高,如何能持續(xù)壯大集體經濟,在物業(yè)經濟之外,找到多元化發(fā)展路徑,也是我們面臨的問題?!庇颜x村村主任姚春華說。這也充分體現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之艱難之長遠。
改革沒有完成時。改革永遠在路上
……
10月21日,中國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紀念農村改革40周年研討會”在東區(qū)圖書館報告廳召開,柯柄生教授在會上做特邀報告。以下為全文實錄: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活動。對農村改革開放四十年進行紀念和回顧,很有意義。剛才辛賢老師講得很好,視野很寬闊,很有深度。郭沛老師講了經管學院十幾年的發(fā)展變化,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成績。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的國家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的學院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過去的四十年,對于我和何秀榮老師這個年紀的人,更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我們是這四十年的親歷者,有著非常深刻的親身體驗。我很高興有機會對過去的四十年農村改革做些回顧,談點感受和感悟。
40年來的發(fā)展變化,是巨大的,天翻地覆,舉世公認。這些發(fā)展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改革就是制度的變化。制度的變化,包括了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我想概括為四個方面。也可能更多,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四個方面是最重要的:首先是土地制度,是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第二是市場制度,是農民和市場的關系;第三就是稅收和補貼,是農民和收入的關系;最后是就業(yè)制度,是農民與就業(yè)的關系。
首先,是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最主要的一個制度。40年前的農村改革,就是以小崗村大包干為標志開始的。這個大包干的方式,其實很早就有過。50年代,60年代,各個地方都先后試行過,但星星之火沒有燎原,由于各種原因被壓制下去的。大包干的含義,具體內容是三句話,“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惫俜降姆Q謂先后有多次變化,開始時叫“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生產責任制和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后來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現在進一步簡化為“基本經營制度”。
土地制度的改革,是最重要的一個基礎。這個土地制度改革的意義何在?很多人在講到當年小崗村改革時,關注的焦點是土地的分與合。我總覺得這沒有說到根本上。小崗村的改革,我認為,本質上是建立利益機制。改革前,實行集體勞動,工分制,干多干少,干好干壞,沒有多少差別,是吃大鍋飯。每個人勞動付出程度和勞動的效率,與實際獲得的報酬,是不掛鉤的,沒有直接聯系。實行大包干后的三句話,實際上是實現了按勞分配,干得多少好壞,直接有重大收益差別。
讓個人的收益直接與勞動效果掛鉤,非常重要。這是市場配置資源的關鍵基礎。十九大報告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如果沒有利益機制,市場的作用就無法實現。市場機制的作用,就是價格的作用。如果生產的收益不直接歸具體的生產者,那么,無論價格怎么變化,都與生產者的收入沒有關系,價格也就不能發(fā)揮出調節(jié)生產的作用。大包干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這件事。至于是分了還是合了,只是形式變化,不是最本質的東西。聽說小崗村的土地,現在又合起來了,其實,合了之后,改變的只是要素組合方式,而利益機制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很多人只看到分和合,而沒有看到背后的利益機制。當初的分,是在當時的生產技術條件下,勞動的監(jiān)督不容易,所以要分成一家一戶的去作業(yè)?,F在生產技術發(fā)展了,尤其是在平原地區(qū),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把土地流轉集中起來耕作,就成為可能,并且生產效率更高。土地合起來之后,經濟利益關系仍然是很清楚的,并不是對大鍋飯體制的回歸。
土地權屬關系的表達,也有一個變化。開始是分為集體所有權和農戶的承包經營權?,F在實行“三權分置”,也就是把最初的承包經營權,拆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
實行土地的集體所有權,我覺得有兩個重大原因。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要求,二是實行農業(yè)土地利用方向管控和資源保護的要求。在國外市場經濟國家,土地通常是私有的,但是用途并不能隨便改變,國家要進行管控。在我國農村,由于法治觀念仍然比較薄弱,如果是私有制,用途管控會很困難,實行集體所有制,會有助于土地用途的管制。
承包經營權現在為什么分開了?在別的國家,土地通常只有一種屬性——土地就是來種莊稼的。美國、日本和歐洲都是這樣的。但是中國不太一樣,在這個用途之外,還有一個功能,這就是社會保障功能。因為,我國的農民還沒有納入到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尤其是40年前,30年前,農民沒有養(yǎng)老保障,沒有失業(yè)保障?,F在,有2.8億農民工到城里來就業(yè),城里失業(yè)了,待不下去怎么辦?那就要回去的,回到農村,靠著所承包的土地,可以維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不至于造成貧民窟現象。我國沒有出現貧民窟,與這種土地制度安排,有很大的關系。
土地的這兩種屬性,原來都捆綁在一塊,體現在承包經營權中。但是,隨著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要求,就出現了矛盾。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尤其是平原地區(qū),對土地流轉、擴大規(guī)模的要求,很突出。但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出于托底保障的需要,不愿意把承包經營權整個轉讓出去。現在,把承包經營權,拆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就是分別對應著兩種職能。承包權屬于村集體中的農民成員,承擔著社會保障功能。承包權不準轉讓,不準抵押。農民在保留承包權的前提下,可以把經營權流轉出去。經營權,就是土地的耕種權。經營權在流轉了之后,具有承包權的農民,是可以重新索要回來的。實際上,這種情況發(fā)生的概率很小,但是,進城務工的農民,會有一種心理上的保障感。土地的承包期,也不斷延長。第一輪土地承包,從1983年前后開始,到1997年止,承包期為15年。第二輪土地承包,從1997年開始,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不變。2017年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wěn)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我覺得,這是很正確和很有智慧的。其實,說永久不變,老百姓的心里是沒有數的,有不確定感。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永久不變。有明確的期限,反而更容易讓農民具有穩(wěn)定感。
第二,是市場制度改革,是放開市場。在以前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對農產品市場實行全面管控,實行的制度叫“統(tǒng)購統(tǒng)銷”。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只能賣給國家,叫統(tǒng)一收購;消費者能夠購買什么,購買多少,也是由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實行糧票等票證制度,國家進行統(tǒng)一銷售(配給)。實行這種制度的基本原因,是短缺,是供不應求。開發(fā)市場的改革,是漸進性的,開始是禁止,后來是默許,最后正式放開。這個過程很復雜,也分品種,有先后次序:先是瓜果蔬菜,然后是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然后是糧食,最后是棉花。在農產品開放市場方面,1993年是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這一年,真正全面取消了糧票。由于時間關系,這個過程就不詳細講了。
農產品市場的開放,是在整個國家經濟體制變革的大背景下發(fā)生的。市場機制的地位,有一個長期的改革過程。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的表述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提出提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同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2年黨的十八大和2017年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市場和政府兩個作用的地位和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
從1992年正式確立市場經濟體制,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和2017年黨的十九大對市場和政府兩個作用的表述,牢固地確立了市場經濟在我國的地位。實行好市場經濟體制,包括文件、理念和實踐三個層面的問題。寫進文件,很不容易,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觀念長期受計劃經濟熏陶,對市場機制充滿了不信任,能夠寫入文件,是經過了艱難的過程,極為不易。寫進文件之后,也并不意味著就真正進入了頭腦,成為堅定理念。而要真正落實到實踐中去,落實到各項具體的政策中去,更不容易。經??梢园l(fā)現這樣的情況,寫的是市場經濟,講的是市場經濟,而制定出的具體政策和規(guī)定,卻并不符合市場經濟。根源,還是不相信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方面的有效作用。
為什么要相信市場?因為,市場機制的作用,就是反映消費者的需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的需求,是通過價格表現出來的。如果一種產品,消費者的需求很旺盛,甚至不可或缺,那么,其價格一定高企。如果一種產品,價格下降得很厲害,那么,其需求一定不強烈。前幾天我到海南,了解到一個情況:海南省種的橡膠,過去的幾年中,價格連續(xù)下降,現在已經降低到原來的25%左右。農民每畝地大概只能收入1千塊錢,除掉成本只有三五百塊錢。如此低的價格和收益,農民是不愿意種的。但是,農民還必須種,因為,上級部門說,橡膠是戰(zhàn)略物資,必須要保證。既然是重要戰(zhàn)略物資,那價格應該高漲才對啊。既然價格連續(xù)降低,那就說明并不怎么重要,或者有很多的替代資源。我問為什么叫戰(zhàn)略物資?難道橡膠比大豆和糧食還重要?缺了不行?沒有人說得清楚。我猜想,可能是習慣的作用。以前的某個階段,計劃經濟時期,橡膠被作為戰(zhàn)略物質,或者某個領導這樣說過,就這么一直延續(xù)下來。外部條件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有關部門人員的觀念還停留在以前。類似的情況,也表現在一些人對待糧食問題的態(tài)度上。
對于農業(yè)生產來說,市場配置資源的重大意義,更為突出。不同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的資源條件不同,比較優(yōu)勢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讓市場充分發(fā)揮作用,那么,每種產品,都能夠在最適宜的地方,集中生產出來,就一定會形成產品的區(qū)域專業(yè)化生產。一方面,會形成大量的地理標志產品,另一方面,整個國家的資源配置達到最優(yōu),以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例如,現在有很多地方,一個縣就一品,全縣90%以上土地就種一種產品或兩三種產品。例如,陜西洛川種的蘋果,陜西眉縣種的獼猴桃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在計劃經濟思維下,以糧為綱,就不可能實現這樣的區(qū)域優(yōu)勢布局和優(yōu)化的資源配置。現在很多地方形成的特色產品區(qū)域化現象,大的背景,也正是在這幾年不特別強調以糧為綱了,各個地方都以各自最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來進行配置資源,所形成的。因此,文件到位很重要;但如果理念不到位,光有文件,實踐也難到位。
這里還要提一下政府的作用。實際上,在上述的市場導向的改革過程中,如何發(fā)揮好政府的作用,也日益明確清晰。政府的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就是讓政府去做那些靠市場解決不了,或者解決不好的問題。我后邊還要詳細說這一點。
第三,稅收與補貼政策。我國的農業(yè)稅政策,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94年,春秋時期魯國實行的按畝征稅的田賦制度,叫初稅畝。它是承認土地私有合法化的開始。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出臺的《農業(yè)稅條例》,規(guī)定平均稅率為常年產量的15.5%。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在90年代末期,農業(yè)稅費負擔日益沉重,農民反映強烈。問題的主要根源,不僅僅是農業(yè)稅本身的負擔,更重要的,是依附在農業(yè)稅上的“三提五統(tǒng)”,即鄉(xiāng)鎮(zhèn)和村級提取的各種費用負擔。這些負擔,不透明,很混亂,難以控制。這時候,就開始研究農業(yè)稅費改革問題,想搞出一個科學合理的農業(yè)稅收政策。最后,研究來研究去,發(fā)現就根本找不到這樣一種政策。任何一種農業(yè)稅政策,都是不合理的;最合理的政策,就是取消。這是提出取消農業(yè)稅的一個重要背景。不過,取消農業(yè)稅,涉及到向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問題,因此,為了取消,需要先規(guī)范。最后,提出了農業(yè)稅費改革方案:正稅稅率為7%;農業(yè)稅附加稅為1.4%。這相當于地租。2000年試點,2003年全面實行。2004年開始降減,2006年全面取消。我國的農業(yè)稅制度,從初稅畝算起,在實行了2600年后,終于壽終正寢。
提出實行直接補貼的背景是加入WTO。當時,針對發(fā)達國家成員的補貼問題,上級領導交來任務,讓我來牽頭研究直接補貼問題。開始,我還有些不以為然,認為現在農業(yè)稅還那么多,還沒有取消,研究什么補貼?因為,補貼的作用恰好與稅收相反,而原理是一樣的:收農業(yè)稅,就是因為你是農民,從事農業(yè),就要向國家交稅;而補貼,則是因為你是農民,從事農業(yè),國家給你發(fā)錢。當然,我們還是做了認真的研究工作,并且提出了研究報告。在研究報告中,提出了建議:取消農業(yè)稅、農業(yè)特產稅、屠宰稅;取消教育費附加和“五統(tǒng)籌”;取消村提留;按照脫鉤補貼方式,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等。研究報告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重要批示,明確要求研究適合國情的直接補貼做法,結合農村稅費改革、糧食購銷體制改革、以及各項扶持農業(yè)的政策措施一并考慮,并指示財政部牽頭做些醞釀。那時是2001年。從2002年開始,開始進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的試點。2004年,全面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2006年,實行農資綜合補貼。補貼數額最大,遠超其他補貼。2015年,實行“三補合一”試點(把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三項補貼合并為一項)。2016年,全面實行“三補合一”。在“三補合一”試點時,我們的國家農業(yè)農村發(fā)展研究院受財政部委托,進行了很好的調研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農業(yè)行業(yè)競爭形勢嚴峻,如何合理布局才能立于不???
專家免費咨詢答疑細分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商業(yè)計劃書 專項市場調研 兼并重組研究 IPO上市咨詢 產業(yè)園區(qū)規(guī)劃 十三五規(guī)劃
中研網 發(fā)現資訊的價值
研究院 掌握產業(yè)最新情報 中研網是中國領先的綜合經濟門戶,聚焦產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等研究領域,致力于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權威性的產業(yè)資訊。每天對全球產業(yè)經濟新聞進行及時追蹤報道,并對熱點行業(yè)專題探討及深入評析。以獨到的專業(yè)視角,全力打造中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決策支持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本源量子)6日晚間宣布,該公司研制的中國首款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計算機O...
HPV疫苗最新消息:國產HPV疫苗有望明年上半年上市九價宮頸癌(HPV)疫苗一針難求的現象仍在持續(xù)?!澳壳皼]有疫苗了,2...
2018年深化增值稅改革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獲悉:今年以來,稅務部門不斷優(yōu)化稅收營商環(huán)境,更好助力經濟發(fā)展和民生改善...
周四,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數據顯示,美國上周原油和成品油凈出口總量為21.1萬桶/天,75年來首次成為原油和成品油1...
共享單車一方面給我們出行帶來方便的同時,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亂停亂放問題,尤其是...
鋰離子電池應用越來越貼近百姓生活,但地球上鋰資源十分有限,且開采成本高。開發(fā)一種替代電池成為各國科學家努力的重...